美章网 资料文库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

石油工业论文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管道运输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石油污染主要是石油泄漏造成的,由此引发的河水污染事件并不罕见。“俄石油产量的8%~10%是通过这种方式损失掉的,这种损失在1993年达2500万~3500万吨。1964—1990年,仅在秋明州的汉特—曼西地区就有上亿吨石油泄露;其中50%的泄漏是由于管道腐蚀造成的,30%是由管道质量低劣而引发的,该地区万吨以下的石油泄漏事件很多甚至不予记录。”[2]165西西伯利亚有些地区的石油管线在平均每百公里距离内要穿越数十条河流,河流污染情况极易发生,而救护工作如果不及时便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1979年,位于鄂毕河河床的输油管道发生爆裂,救援工作所需的潜水服两天后到达,四天后专家组才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但最后却发现在事发现场附近并未设有管道阀门装置,救援工作效率低下导致对鄂毕河的一次严重污染。据秋明州官方统计,80年代初西西伯利亚石油开采量的1.5%左右“自然损失”了,除少量蒸发外,每年有270万~300万吨石油泄漏到湖泊、河流和土壤中,每年积雪融化后便可清楚地看到大量石油污染物[2]10。1988年统计数字显示,秋明地区由于输油管道问题导致上百万吨石油泄漏[3]69。由于石油泄漏等因素,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西伯利亚附近鄂毕河的酚类污染物超标120倍[3]67。几乎同期,萨莫托洛尔油田在年产7.8亿桶石油的同时,有数百万桶因泄漏而进入当地水系,石油污染连同其他形式的污染可能使鄂毕河成为俄受污染程度最重的河流[4]。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过程中,管线的一部分计划经过贝加尔湖地区,距离水体仅800米左右。俄石油管道运输公司负责修建工作,但其安全记录并不令人满意。它在向联邦政府提交的报告中将自己的安全记录描述为“每千公里年均泄漏次数为0.04次”,但该数字被有关机构指为不实:因为在2004年和2005年两年中的泄漏事故即达23次之多,该公司管道运输的经营里程为5万多公里,每年每千公里平均泄漏次数应该在0.22~0.24次之间(1)。俄罗斯环保主义者认为这会对贝加尔湖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潜在威胁,于是联合其他官方及社会力量进行了大规模抗议,抗议活动迫使俄联邦政府将管线移至远离贝加尔湖25英里的地方。2007年10月,在俄联邦远东地区连接萨哈林的奥哈油田和阿穆尔共青城的石油管道发生泄漏事故,大约50吨石油从管道中漏出,造成了严重的局部污染。

(二)铁路运输中的环境污染隐患俄东部油田及炼油厂除通过管道运输外还利用西伯利亚大铁路实现外运,但在运输中出现事故并导致石油泄漏的危险也很大。2006年4月,在贝阿干线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境内发生一起八节油罐专列脱轨事故,导致不同程度泄漏并有两节油罐起火。由于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处理不当,2006年秋在该边疆区境内的阿穆尔河段连续出现两起事故:10月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石油污染事件,大约400公斤(约三桶)石油在一支流与阿穆尔河交汇处进入水体;11月,俄联邦自然资源部官员宣布在哈巴罗夫斯克热电厂附近发生了另一起石油污染事件。2012年初,在阿穆尔河支流布列亚河附近还发生了较此更为严重的事故。这年1月末,距离西伯利亚大铁路与布列亚河交叉大约500米处(西伯利亚大铁路8033公里处)一列17节油罐运输专列脱轨并引发火灾,同时大约有850吨原油泄漏。通常,极度低温条件可以降低石油的流动性,而且1月份布列亚河的冰层厚度至少1米,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阻滞泄漏石油进入水体,这些都是避免污染的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几年前在布列亚河上游修建了一座水电站,导致河水温度上升,电站下游相当长距离的河水即便在冬季也不结冰或只结薄冰。当时卫星图像显示,这种没有冰层的河段十分接近石油泄漏地点。幸运的是,这次事故并没有酿成更大的生态灾难,但有关部门确实应该引以为鉴。布列亚河是阿穆尔河的支流,两者生态系统密切相联,前者“受难”后者必然“蒙羞”。

(三)石油生产的“外援”与环境保护俄联邦独立初期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使其难以更多顾及业已存在和潜在的环境问题,欧盟国家曾帮助其解决恶化的环境问题。90年代,欧盟通过“对独联体国家技术援助项目”(TACIS)向这些国家提供了总额为8.5亿欧元的技术援助用以解决环境及安全问题,其中俄联邦占相当大的比例。截至2009年,美国国际开发署在15年中向俄联邦提供了数百万美元援助用于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项目”还对西伯利亚的阿尔泰和白令海沿岸等21个地方项目进行了资助。在远东地区,萨哈林近海油气田的开发极大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外资的注入使得该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升级,使其生产年限至少可到2035年[5]。萨哈林地区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巨大变化是随着油气资源开发活动而出现的。由于该地区油气资源开发活动涉及美日等国,所以这里的环境问题也就不仅是一个地区性问题了。公路、油气管道、贮存设备、液化气厂以及在南萨哈林斯克的侨民居住区“美国村”和“草莓山”等多国合作的痕迹在岛上随处可见。尽管石油污染问题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但较西西伯利亚油田开发时期对土地及河流的污染来说,其数量大大减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萨哈林油气资源大规模开发较晚,且具有多国合作的特点,能更多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另一方面是因为该地区的石油生产还受到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关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以上因素从整体上使萨哈林地区的石油生产企业较西西伯利亚地区具有更高的环保意识。

二、对黑龙江省石油生产的启示

(一)以基本的生态环境意识指导生产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如果有意识地对某个方面加以注意,那么他就能很容易在这个方面达到其既定目标。反之,若忽略某一方面而其意义又恰恰特别重要,那么生产者迟早会面对由此而引发的不良后果。在西西伯利亚石油资源开发中,由于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程度不高而出现了许多问题。随着原有油田的“老龄化”以及国内外石油市场需求量的迅速攀升,增加石油产量是一种客观要求。这既要加强对原有油田的充分利用,更要大力勘探开发新油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正确认识,开采活动恣意妄行,必然会对新开发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苏联在开发西西伯利亚石油资源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采取了一种粗放的经营方式,尽管凸显出许多问题,但由于当时主要油田均属于新建油田且生产发展相当迅速,于是,存在的“问题”与“成就”相比便在决策者的头脑中黯然失色了,结果酿成了因石油污染而引发的环境问题。黑龙江省在开发新油田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因此要充分保证石油开发企业以及石油工人具有较强的生态环保意识。从决策部门到一线石油工人都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意识。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但又不能一蹴而就。石油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应该慷慨大方,作出专门预算并建立奖罚激励机制,以促使各级生产单位及个人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上世纪60年代西西伯利亚成为国家石油产业中坚地区以来,这种地位一直保持着。目前,西西伯利亚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二,并且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蕴藏地。2004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自然资源出口量占俄联邦出口总量的80%,单是油气出口创汇即占其GDP的20%。所以,“一旦西西伯利亚的石油生产衰落了,俄联邦的工业也将完结。”[6]笔者认为,倒不一定会出现“完结”的情况(因为东西伯利亚和远东萨哈林近海石油开发活动已进入了新阶段),但其工业生产遭到重创却是必然结果。如石油资源开发生产过程漠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话,石油生产之“所得”必为损坏环境之“所失”而抵消。80年代末,苏联16%的领土(约370万平方公里)被认为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同比数字在1992年的俄联邦为15%(约250万平方公里),在俄联邦有13个地区被认为存在着极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就包括西西伯利亚地区[7]。西西伯利亚作为苏联及俄联邦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一直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石油资源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跑、冒、滴、漏”的情况,处理不妥即会酿成程度不一、影响不同的污染。石油生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地区性污染产业,但也绝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考虑怎样将这个容易引发污染的产业科学地置于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认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迅速增加的社会需求与我国能源生产的有限性及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应对能源生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的一项艰巨任务。黑龙江省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与西西伯利亚石油资源开发的历史有很多相同之处,尽管我们目前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可依然存在一些差强人意、仍须改进的地方,除了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自身思想意识以外,还要虚心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

(二)重视管道运输中的安全问题石油管道穿越各种地形,在各种情况下都应该保证管道运输的安全性,尤其是在穿越河流或接近河流、湖泊之处更须格外注意避免石油泄漏情况的发生。泄漏到河流中的石油不但直接破坏水质及水中生态环境,而且由于水体处于不同程度的运动状态,它可以携带污染物流到其他地方,从而使石油污染范围扩大。陆地石油管线泄漏事故时有发生,尽管其规模大小不等,在引起经济损失的同时都无一例外给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损害。穿越河流是石油管道运输中不可避免的情况,黑龙江省的许多石油管线也是如此,比如新建的漠大线就穿越了额木尔河、盘古河、呼玛河、塔河、嫩江等将近十条河流。近千公里的漠大线是在高寒地区修建的一条石油管线,面临着低温环境下的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况且还要穿越众多大中型河流,一旦发生石油泄漏非常难于治理,应该多吸取西西伯利亚高寒地区管道泄漏事故的教训。另外,从整体上看,大庆油田所处地区土质含盐、碱程度较高,且多位于沼泽地带,加上降水集中,地下水水位相对其他地区高很多,这些因素都要求石油管道具有较高的防腐性。石油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但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泄漏等事件则会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造成巨大灾害。大庆—大连等输油管线是大庆石油外运的主要通道。这条管线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其中大庆—嫩江南岸段穿越嫩江,这在大口径石油运输管道穿越大江大河工程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必须时刻重视防泄漏的工作。同时,在大庆和林甸之间的土壤有盐渍化的表征,该地区的水体矿化度也较高,这对输油管道具有很大的腐蚀作用。2003年7月初,大庆—大连输油管线在沈阳附近发生泄漏事故,其主要原因是石油管线处于超期服役状态(管线老化)。2011年9月中旬,黑龙江省安达市升平镇拥护村有五六亩玉米田因石油泄漏引发火灾,使这块土地在相当长时期内无法进行农作物生产。此次污染事故是铺设在该玉米田地下的石油运输管道发生泄漏而引发的,大庆油田公司第八采油厂第二矿区认可了事故原因并做了善后处理工作[8]。作为最主要的石油运输方式,管道运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石油生产的扩大,运输管道的延伸是必然的。笔者认为,实际上保持石油运输管线安全运行的方法很普通,就是建立定期检查检修机制,重在狠抓落实。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分段包干、定期检修,防微杜渐,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其中,要重点检查年代久远的石油管线,多投放人力、财力和物力,及时更换老旧管线。同时,在检查和检修之前必须制定各种预案,比如遇到管道腐蚀、接口不严、小规模渗漏以及大规模崩裂等的应对机制。

(三)重视铁路运输中的石油污染问题管道和油轮运输是目前最主要的石油运输方式,但陆上油田或炼油厂还有一种运输方式,即铁路运输。尽管铁路运量有限,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它在陆上油田石油外运领域还会占有一席之地。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阿穆尔州是俄联邦远东经济较发达地区,包括石油行业在内的各种工业企业数量比较多,其中从事与石油相关生产活动的大小企业有数十家,对于通过铁路运进原料和运出成品,有些企业的管理并不十分严格,易出现石油污染事件。如今,在俄联邦远东接近中俄两国界江地区铁路石油运输活动依然很多。同时,在黑龙江省沿江地区也有一些石油加工企业,它们在运进原料和运出成品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必须时刻予以注意。由于石油生产及运输活动区域或紧邻两国界江,或与之近在咫尺,两国在铁路石油运输的各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界江污染问题极有可能转化为外交事件。一旦有污染事件发生,事发地方是直接受害者,而且地方政府和生产者要承担更多责任。因为涉及界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所以还应该从政府层面、从国家和地方法规方面着眼来确定行之有效的约束管理机制,中俄双方加强黑龙江中下游河段的环境监测与防护工作实为必要之举。比较起来,尽管铁路运量少,但其便捷性和机动灵活性是管道运输不具备的。况且在新油田投产初期,其产量尚不能达到管道设计运量时,必须通过铁路等其他方式实现石油外运。黑龙江省内铁路线相对密集,主要方向都有干线作支撑、支线作辅助,不但可以通过哈大(庆)线、滨绥线等干线将石油及石油制品直接运抵本省各地区,而且还可以通过京哈线、哈大(连)线等国家铁路干线系统实现石油外运。总之,在目前的情况下,通过铁路实现石油外运依然是必要之举。铁路油罐车运输实际上和管道运输有很多类似之处,都要将石油置于密闭容器内,油罐就好比是管道运输中的一段,但与管道相比,对其检查、维修和保养要容易些,事故潜在诱因易于发现和修缮。如果按规程操作的话,铁路石油运输是可以实现零泄漏的。

(四)正确看待外部资金支持问题俄联邦石油开发过程中出现很多环境问题,该问题的缓解和解决是有外部资金支持的。这与我们的情况不同。欧洲国家十分关注前苏联及俄联邦的环境问题对自己的影响,尤其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以后,它们对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关注。我国及黑龙江省在治理和预防石油污染方面尚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外来资金支持,在开展这项工作时主要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我们可以利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包括防治石油污染在内的各类环境保护机制,争取做到以下两点:第一,采取积极主动态度加入治理石油污染的环保组织,尤其是那些地区间环保组织。对黑龙江省而言,主要是加强对俄合作,相互交流环境情报信息,预防黑龙江流域的石油污染。第二,我国应该参加环保方面的国际合作,尤其要关注那些陆上油田占优势的国家是如何防治陆上石油污染的。无论从上述哪个方面着手,增加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都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应该时刻认识到,石油泄漏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既有直接影响更有长期影响,有的危害甚至直到泄漏事故发生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后才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我们要主动地、心甘情愿地进行投入,这是有利于后世的一笔投入。事实将证明,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先见之举。

三、结语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第2篇

提高石油企业采油设备管理水平,首先要培养员工的设备管理意识,创新培训思想,一直以来从事石油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对设备培训管理工作这一块的任务都不明确,混淆了设备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的工作范畴,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设备管理工作是否有足够的管理意识并不重视,对一线员工的培训工作也没有相关的计划,因此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对高层管理人员和一线人员进行设备管理知识培训,使之在培训中正确认识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设备运行安全问题一直是石油企业的头等大事,在培训中必须进行设备安全方面的知识培训,避免在石油企业中出现和其他企业类似的产品质量问题,危害人类,在培训中使高层设备管理人员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肩负着社会责任。创新石油企业设备管理意识,首先要从提高员工自身的管理意识开始,若是设备管理人员自身缺乏设备管理意识,不管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

2.加强技术管理水平

要加强石油工业采油设备管理水平,需要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工作,并掌握设备的各种运作技能。采油设备管理人员不但是管理者,还是设备的直接接触者,了解设备的整个运行流程与设备的操作步骤等,在工作当中进行设备管理工作的同事,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避免由于错误操作的原因造成设备故障。在设备管理培训中,加强员工的操作技能技术与设备管理知识,使员工不但掌握到设备方面的知识,还掌握到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中配合管理人员进行设备管理。石油工业采油设备管理中要达到标准化管理水平,要建设一个标准化站所,对操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当新员工入职时,首先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了解设备操作、维修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之后,才可到岗位中操作设备,此时,老员工可在一旁做指导,让新员工尽快熟悉设备的操作。除此之外,石油采油设备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企业要给予资金支持,不断的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加强技术管理水平,不但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还需要对设备操作人员,尤其是新的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全面掌握设备的管理、操作等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安全使用设备,延长设备寿命。

3.健全设备维护机制

我国大部分石油企业所使用工业采油设备都比较陈旧,使用时间较长,有些设备已经出现问题,但是还是依然在使用,并没有认识到问题设备使用的危险性。设备出现问题,除了设备本身的质量问题之外,还存在人为因素,要使设备可以长期安全使用,完善设备维护机制必不可少。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与检修,不但可避免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可保证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因此,石油企业要重视设备管理维护机制这块的工作,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维护机制,采用适合的维护管理措施进行管理,保证设备可以处于一个正常的状态下开展工作。在设备维修上,可采取轮流维修管理模式,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修护工作由专业的维护人员亲自负责,并且操作人员要与维护人员进行技术交流,掌握设备维护的方式与日常基本的维护知识,在日常操作中起到边操作边维护的效果。设备维护与养护工作需要一个固定的维护管理模式才可顺利进行。此外,企业还要要求采油设备操作职员每次在交接班时,都需要对设备做检查,一旦出现问题,立马采取措施解决,交接班之后,清洁设备。

完善设备维护机制,是保证石油工业采油设备顺利运行的有效途径,也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有效方法,企业要给予重视,从而降低由于设备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结束语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第3篇

1.1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以上对所有现行有效的石油工业上游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中术语标准及标准中术语条目的统计和调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50%的专业尚没有独立的术语标准,术语分散在各个标准中,不易查询,容易出现术语重复定义的现象。如海洋石油工程专业,无术语标准,其标准中所有的术语条目却达到了1117条,因为这些术语分散在各个标准中,所以标准起草人很难查询,难以避免同一术语重复定义的问题。没有术语标准的专业迫切需要摸清家底,认真整理归纳现有标准中的术语,制定本专业的术语标准。这对今后的标准编写和标准体系的完善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2)对已有术语标准的12个专业来说,大多数专业的术语标准已经满足不了标准制修订和标准使用的需求。12个专业中,有5个专业的术语覆盖率小于50%。管材专业的术语覆盖率只有7.1%,虽然有管材专业的术语标准,但仍有929条术语分散于其他标准中;石油工程建设专业虽然术语覆盖率约为47.65%,但尚有1225条术语分散于其他标准中。术语标准在本专业内的术语覆盖率过低,使得术语标准起不到统一术语、规范术语的作用。(3)目前,在石油天然气工业领域,只有零散的若干项术语标准,没有建立成套的术语标准,没有对术语的定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和审查,制约了整个石油工业标准体系的健康发展。

1.2标准中的术语存在的问题(1)重复定义问题。这里的重复并不包括给出出处的引用,也不包括定义完全相同的抄录。重复数量根据以上利用石油工业标准术语数据库的统计显示,重复率约为8.8%。重复情况绝大部分为同一术语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同时也有以下问题:①同一术语,英文对应词不同,例如:“安全阀pressurereliefvalve”和“安全阀safetyvalve”,“稠油thickoil”和“稠油viscouscrude”。②同一英文词条(对应词),术语不同,如:“标记marking”和“标志marking”,“海上固定平台fixedoffshoreplatform”和“海上固定式平台fixedoff-shoreplatform”。(2)存在不应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定义的术语条目。例如,抽样调复的247个条目中,就有诸如:标定、标志、标记、超压、单向阀、低合金钢、电导率、调零、锻造、返工、返修、防爆外壳、沸点、概率、功能、焊接、化学试剂、记录、检查、检验、可(助动词)等21条。据此推算,约有超过8%的术语是不应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界定其定义的。以上这两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①缺乏对建立术语和定义的原则、起草规则的掌握;②一些专业未建立本专业单独术语标准;③对术语和定义的重视不够。

1.3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及引发的后果(1)部分专业已有较为完善的术语标准,例如钻采设备与工具专业,已有自己专业的术语标准“GB/T8423-2008《石油钻采设备及专用管材词汇》”,但除此之外仍有很多术语分散在本专业的其他标准当中,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分散在其他标准中的术语是否有与本专业术语标准中的术语存在重复定义的问题,如果存在,应当进行修改;如果其他标准中的术语不在本专业的术语标准中,是否应当将这些分散的术语进行整合,全部编制在本专业通用的术语标准中。(2)更多的专业目前没有各自的术语标准,这样就会出现在本专业其他标准的编写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术语可以引用。例如,石油工业计量专业目前没有自己的术语标准,分散在其他标准中的术语共计有111条,并且这一专业的术语具有石油工业特色,因而就有必要制订本专业的术语标准。(3)由于缺乏沟通,同时在各专业其他标准的编写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前期调研工作,在编写标准时重复定义术语,造成了同一术语在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标准中出现定义不相同的情况。(4)缺少自查自纠工作,在各专业标准编写及通用标准的编写过程中未做好自查工作,未了解本标准在制订过程中需要定义哪些术语,这些术语是否已在本专业通用的术语标准中出现,或者已在其他标准中出现,首先应保证本专业通用的术语不应重复定义。目前,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存在分类不明、术语标准各专业不齐全、标准中的术语分布分散、多专业没有通用的术语标准,以及整个石油工业也缺乏自己的通用术语标准等问题,亟需编制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以便各专业对照本专业现有情况,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2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综合标准化是一种统筹规划的思想,是系统理论与标准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标准化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分析为基本方法、以实现标准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优为目标的科学的标准化方法[1]。实施综合标准化也是在标准化工作中切实贯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整合、提高、国际化”方针的切实体现,是当今标准化工作者应当不断贯彻和实施的工作思路。在综合标准化思路指导下,开展石油天然气工业术语标准体系及术语标准化工作是全面成套地组织标准制修订与实施工作的切实体现,也是充分发挥标准化综合体的系统整体最佳效应的体现,能够达到综合标准化所确定的目标,有效地提升石油天然气工业标准制修订与标准实施管理的水平。

2.1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目标及原则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是指对术语标准进行系统地、整体地研制和应用的全过程。而术语标准的质量和整体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自这个全过程的完成和循环之中。目标是为把综合系统的石油工业术语标准中的各项标准付诸实施,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提高石油工业标准的编写水平,统一术语词汇,为国际贸易和交流提供技术保障,提升我国石油行业标准的话语权。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大量的工作方能顺利完成。GB/T12366-2009《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概要指出了综合标准化的基本原则是将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作为一个系统开展标准化工作,并且范围应明确并相对完整。综合标准化的全过程应保证整体协调一致与最佳性,局部效益服从整体效益。标准综合体内各项标准的制订及实施应相互配合,所包含的标准可以是不同层次的,但标准的数量应当适中,而且各标准之间应贯彻低层次服从高层次的要求。应充分选用现行标准,必要时可对现行标准提出修订或补充要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标准综合体应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及时修订[2]。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制定了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原则:(1)石油特性原则:即以具有石油行业特点为原则,一些专业如安全、信息、环保等标准数量较少且缺乏石油专业特色,原则上暂不考虑进行术语标准编制或者将这部分内容纳入综合类术语标准进行编制。(2)简明性原则:简化层次结构、尽可能减少标准栏目,一个专业尽量只设立一个术语标准。(3)系统性原则:门类中专业之间存在通用基础术语交叉术语,故应将相近专业纳入一个门类。以此为原则,可以有效地指导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工作,确保全过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以系统(包括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整体综合效益,建立起技术性石油工业术语标准的综合体。

2.2建立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化综合体标准综合体是指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按其内在联系或功能要求以整体效益最佳为目标形成的相关指标协调优化、相互配合的成套标准[3]。石油工业术语标准框架的建立作为此次术语标准体系研究的基础工作,是整个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术语标准框架的编制确定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出目前石油工业术语标准的分类是否合理,以及各个专业领域术语标准的涵盖范围及详细程度情况,以及按此框架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同时也对今后的术语标准编写及整合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建议。(1)首先,通过术语标准框架的建立,把即将进行编写的石油工业术语标准作为一个系列的标准进行编写,且均建议作为国家标准进行立项和制修订工作。(2)其次,在系列标准的分类工作之前应当确定是否需要编制一个石油工业通用基础标准,这一部分应当综合了各专业通用的具有石油特色的,同时应当在石油行业进行定义的术语;其他专业术语标准中通用的术语也应筛选出来放在本部分的术语标准中进行整合。原有部分专业的术语标准本身内容较少的,例如节能节水专业、劳动定员定额等专业,同时也应考虑是否作为石油工业综合类的术语进行整合,一并纳入“石油天然气术语综合”术语标准中。(3)最后,依据目前的术语标准情况,结合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设置,考虑将现有石油工业标准目录中的专业分别归类到几个大的专业分类当中。将部分专业已有的术语标准进行整合和替代,并指导和组织没有术语标准的专业进行本专业所有术语的整合和编制工作。经过梳理,初步建立术语标准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4)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应当建立包括多个术语标准的完整的标准综合体。通过对现有术语标准的整合提高,综合协调各专业交叉重合部分,以图1框架为基础,经过多次讨论,根据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制修订的原则再次进行系列标准框架的分类工作,考虑将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分为6个部分,分别为:①《石油天然气术语勘探开发》;②《石油天然气术语工程技术服务》;③《石油天然气术语石油装备》;④《石油天然气术语地面工程与海洋工程》;⑤《石油天然气术语油气计量与分析》;⑥《石油天然气术语综合》。此6部分的建立,将初步解决术语标准分类不明确、术语标准专业不齐全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该体系框架为依据,方向明确地开展工作,可更好地完成各专业术语标准编制工作。必要时应当结合现已有术语标准的专业作为试点专业,进行术语标准的整合和提高,将该专业分散在其他标准中的术语与本专业的术语标准相结合,形成本专业集成系统和科学唯一的术语标准。

3结语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第4篇

环境健康影响评价是一种采用多种定量和定性的方法,针对国家政策、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等造成的人群健康效应进行评价和改进的结构化方法。目前,已得到认可的健康影响评价方法和模型有20余种,如Merseyside评价模型、Bielefeld评价模型、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等。在开展健康影响评价时,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对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筛选。

(1)方法和模型成熟,有相关数据和资料支持,可信度较高,能将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所选用的评价模型和数据是开展健康影响评价的关键,由于技术原因,所有的健康评价模型都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和监测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最初由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983年提出,后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该方法已被中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用,并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参数手册[3]。目前,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和基础数据,已存在的模型和方法进一步完善,新的技术和模型被不断引入,为方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的基本程序包括危害鉴定、暴露评价、剂量—反应关系评价和危险度特征分析四部分[4]。危害鉴定属于定性危害评价,通过搜集流行病学资料、毒理学资料和实验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环境暴露是否对人群健康产生危害作出科学的判定。暴露评价是危险度评价的关键步骤,在本环节需要确定易感人群、有害暴露因素、暴露剂量、暴露持续时间、暴露频率、暴露途径等暴露因子,为风险评估提供定量依据。剂量—反应评价是危险度评价的核心步骤,目的是确定暴露人群中健康危害效应的发生率与暴露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危险度特征分析是危险度评价的最后步骤,它通过综合前面三个阶段所获得的数据,对不同暴露环境下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的发生概率和发生强度进行估算,是环境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2)有大量研究和实践经验,已形成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式,相关机构正式出版过使用指南和技术标准。不同组织和机构所公布的健康影响评价模式都包括筛选、确定范围、风险评价、决策、实施五个环节,但不同的健康评价程序在具体操作顺序和评价侧重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Bielefeld法对健康影响预测的前期分析过程要求较为严格,要求从项目、社区、人口、环境背景值、额外污染等方面进行分析;美国毒性物质与疾病登记署(ATSDR)采用的健康影响评价程序以暴露评价、健康损害效应评价、健康干预为重点,将公众参与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中。ATSDR健康影响评价程序要求评价人员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定操作步骤,形成了多向网络化的评价流程,突出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欧洲使用较多的是Merseyside评价模式,国际健康影响评价协会在2001年出版的《TheMerseysideGuidelineforHealthImpactAssessment》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见图1。

(3)方法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强,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适当,便于推广。健康影响评价涉及领域广,专业性强,但现阶段还面临着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的问题,因此需要在评价工作开展之前对评价工作者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评价的目的、流程以及具体使用到的工具、方法和模型。这就要求评价流程相对简化,可操作性强;评价方法和模型易于理解,可接受性强。安全剂量法、致癌强度系数法等评价方法技术先进,可以对有阈和无阈化学物质进行定量评价,但是由于评价过程技术复杂,不便于普通评价工作者掌握,所以不适合在建设项目的健康影响评价中采用。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技术成熟,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其评价过程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而在公共卫生建设落后的地区往往存在健康基础监测数据缺乏或不准确的问题,会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产生严重影响。公共会议、Delphi法、焦点小组讨论、利益相关者访谈等方法在健康影响评价中使用较多,方法易于接受,便于实践操作,但需要对使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发展中国家开展健康影响评价使用更多的是一种快速评价工具,该工具基于一种健康医学模式,认为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五个,即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营养、损伤和心理问题。通过分析建设项目对周边的生物环境、化学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经济状况、公共服务等产生的潜在影响,预测由此造成的人群健康损害风险,提出相应的预防、减缓和应急措施。目前,亚洲发展银行、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发展组织已经制定了这类评价方法的准则,亚洲、非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在城市污水回用、大型石化项目建设等领域进行了使用。

(4)综合考虑具体评价项目的现场情况和评价目的。除本身的因素外,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的选择还受到现场状况和评价目的的影响。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健康法规、居民健康意识、公共卫生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会对健康评价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健康影响因素的界定差异也会导致评价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英国在健康影响评价中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产前暴露、个人行为和方式、心理环境、物理化学环境、公共服务、公共政策等,对躯体损害以外的健康危害行为较为重视,而在健康意识相对薄弱、公共卫生建设较为落后的地区则相对忽略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健康损害,关注点集中在躯体健康损害上。

2环境健康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分析

不确定性贯穿于健康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中,为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性分析,明确评价过程中不确定性的来源、性质以及传播,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减缓措施。

2.1来源与识别健康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产生于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主要分为三类。①情景不确定性。其包括对人群信息、暴露环境等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描述。②模型不确定性。由于数学模型是通过理论和试验分析、对真实情况简化后得到的数学关系,而实际情况则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存在一定的差异。③参数不确定性。由于在认识水平、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参数的确定还存在不精确性,不确定性的传播也会使误差进一步加大。从整个健康影响评价过程来看,不确定性主要产生在健康损害效应评价、暴露评价和剂量—反应评价三个环节。在健康损害效应评价中,健康异常不能被及时识别、健康损害程度的鉴定不准确等是产生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暴露评价涉及范围广,暴露情景多样,污染物摄入途径复杂,加之基础研究范围的限制,很难给出完整、准确的评估信息。暴露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基础数据不准确或不完整、监测过程中的误差、各种估算方程本身的缺陷等。流行病学资料的搜集、由高剂量向低剂量的外推、由动物剂量向人体剂量的外推等都是剂量—反应评价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2.2不确定性分析在健康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利用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评估,二是利用敏感性分析和变异性分析对数学模型中各变量在结果中的相对贡献程度进行评估。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主要方法有蒙特卡罗方法、泰勒简化方法、概率树方法、模糊集理论方法等。蒙特卡罗法以概率模型为基础,利用随机数对不确定性参数产生的各种结果进行模拟,并通过概率分布的形式进行表示,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许多研究表明,MCA的分析结果存在合理性,通过MCA分析可以使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得到增加[5,6]。模糊集理论方法利用隶属度来表示结果的可能性,是定性分析方法。Shakhawat等人利用模糊评价模型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废水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7]。敏感性分析用于评估模型输入变量对输出结果贡献的相对大小,可以对评价过程中的关键因子进行筛选[8];变异性分析用于对关键因子变化范围的评估。

3结论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采油技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环境,体现平衡、和谐、统一的理念,不仅为石油工业提供了技术指导,更是支撑石油产业的发展。采油技术在石油产业中的发展,结合现代化的多项技术,体现信息化和高性能的特性,对采油技术的发展做以下分析。

1.1采油系统采油系统可以提高采油技术的整体效率,主要是在采油技术、工艺上给予相关肯定,在采油系统的支持下,采油技术得到有力发展,其中的采油机井、采油受力等多方面,得到优化保障[2]。例如:抽汲采油,解决采油技术效率低下的问题,可以借助有杆方式,在泵抽的作用下,实行石油采集,主要是对采油系统中的机器设备进行参数设定,优化原有的参数,此采油技术的发展,着实提高采油参数的准确性,在实际采油中,同样得到良好的现场反应,目前,抽汲采油仍旧广泛应用在部分油田采油中。

1.2抽油机抽油机是采油技术的核心设备,为保障采油技术的有效使用,需重点提高抽油机的可适性,适应油田的多变条件,油田中涉及多项环境因素,同时影响到采油技术的应用,如油气含量、石油密度等,必须保障抽油机的多变性和高度适应性,才可防止环境因素的影响。采油技术的发展,带动抽油机的进步,大量高适应性的抽油机逐渐投入使用,例如;液压式、螺杆式等,既可以满足不同类型油井的需要,也可以提高采油的效率。油井中包含一类比较特殊的油井,即含水油井,含水油井对采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其在工作时,需要进行特定的环空测试,为解决含水的影响,降低采油能耗,因此,抽油机在油田使用中,会体现出节能、降耗的优点,在保障采油成本的基础上,提高石油工业的效率。例如:采油技术中的电机技术,利用电机直接作用于机器设备,避免中间转换装置的影响,既可以避免能源消耗,还可以提高抽油机的效率,降低中间环节的相互作用,通过电机直接作用,将各类能量转化为采油动能,增加油井采油的牵动力,同时直线电机,还可以适用于各类油井[3]。直线电机参与下的抽油机,在我国石油产业中,应用效果非常明显,更是推进采油技术的发展,由此可得: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与石油产业的实际发展密不可分,根据石油工业的具体现状和开采情况,着重分析采油现场中出现的问题,得出相关经验,研究新型的采油技术,保障采油技术的发展更加适应石油现场的开采需要。

1.3调速技术调速技术在采油技术中的发展,主要是以“交流”和“变频”为对象因素,目的是降低能源损耗,调速技术综合作用在采油系统中,既可以避免采油过程中的偏磨缺陷,又可以降低冲次的影响,调速在采油技术中的发展,有待发展,其会综合形成以采油为基础的能源节约,解决更多采油过程中的问题。

1.4抽油泵采油技术中的抽油泵,必须满足整体采油过程的生产,而且以抽油泵为主的系列设备,在新技术的作用下,都得到很大的推进保障。例如:抽油泵由起初的单一的功能,发展为多类型泵,实现排气、防腐的多项功能,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则是抽油泵发展为多种功能,不仅满足油井的各项需要,而且还提高了抽油泵的机械能效,不论是应用于石油工业中的深井,还是定向,都可以发挥明显的效果[4]。目前抽油泵主要以杆式和管式为主,可以为采油提供足够的带动力,将石油矿井内的原油,合理开采。

1.5抽油杆抽油杆属于抽油泵的基础结构,在实际的采油技术中,其可以分为“加重杆”、“光杆”、“强度杆”以及“纯抽油杆”。在采油实际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石油工业,对抽油杆的要求不同,拓宽抽油杆的功能,成为采油技术的定向发展内容。抽油杆的发展历程,着实推进我国整体石油产业的进步,各种各样的细节性抽油杆,逐渐产生,大范围的应用到我国的石油工业中,而且我国的抽油杆在世界上,同样具备较高的评价。抽油杆的发展,建立在大量的试验基础上,涉及多种数据、参数,很大程度上提高采油技术的先进性,例如:抽油杆的发展,提高抽油泵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开采的石油量,防止载荷对抽油机形成破坏力,传统抽油杆在采油过程中,容易断裂,后期的抽油杆不仅可以延长使用寿命,还可以降低抽油杆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为大、小泵提供合理的支持保障。

2国外采油技术的发展借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生产领域中的各项技术与世界技术水平,仍旧存在差距,石油工业中的采油技术更是体现明显,为我国的采油技术提供大量的借鉴之处,一方面为我国的采油技术提供发展标准,另一方面推进石油工业的共同发展。因此,分析国外采油技术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借鉴之处。

2.1抽油泵技术发展经验以美国的抽油泵技术为例,分析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基本发展。美国的设计的抽油泵,在性能、工艺方面都具备领先的技术水平,而且较好的提高抽油泵的使用期限,增加抽油泵与石油工业的磨合度[5]。例如:美国的防气锁泵,将其投入石油开采中,能够有效的降低抽油杆的多方受力,同时减少受力影响,消除抽油泵的遭受的气压冲击,进而避免抽油泵受摩擦影响,形成磨损,干扰采油技术的发展。随着美国抽油泵技术的发展,各国相对比较高端的技术逐步发展,其中螺杆泵的产生,更是推进采油技术的深入发展,世界对石油的需要不断增加,推进石油的快速发展,抽油泵面临的生产压力逐步上升,螺杆泵的出现,形成驱动、传动为主体的系列类型,其与传统抽油泵为改造基础,通过改进性能,提高螺杆泵的工作效率,促使其在工作中,能够节约大量的能量,进而转化为自身能力,提高螺杆泵的工作期限。

2.2抽油机技术发展经验抽油机在采油技术中,占据极大的影响比重,其对整体采油技术的实施,都存在影响作用,主要是保障抽油机与实际石油工业施工的温和度,国外石油工业在抽油机技术方面,保持严谨、重视的态度。以国外游梁式为例,主要是综合考量石油工业中抽油机出现的各类大型问题,利用现代化的采油技术,体现自动化的抽油机技术,其可以在采油的过程中,展示标准的控制能力,由于其在控制方面的规范性,促使其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应用,目前游梁式不论是在应用上,还是在发展上,基本接近完善。我国在此技术的借鉴方面,仍旧保持高效率,积极引进新技术,做好采油技术的发展工作,最主要的是借鉴抽油机的控制技术,达到相关的控制标准,可以降低采油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更是可以保障能源的成本节约,避免抽油机与石油工业的发展相悖进行。由此可见:抽油机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影响采油技术的发展,又可以推进石油产业的进步,而且抽油机具备较为系统、负责的特点,我国更是需要考量多国抽油机的技术特点,提高自身的使用能力,既要保障石油工业的采油技术的质量,又要保障采油效率。

2.3抽油杆技术发展经验我国的抽油杆最重要的是满足现场采油的需要,而国外在抽油杆技术方面,比较注重持续发展,尤其是在特殊抽油杆方面的研究,不仅提高抽油杆的性能,更是促使抽油杆适应采油的多方需要。例如:加拿大的抽油杆,其注重截面度与连续性,高效率的满足国家石油工业的需要量,而且此抽油杆在油井深度的作业方面,更是表现出高效率,即使达到三千米的深度,也不会出现摩擦损坏的现象,通过参数对比可得:此抽油杆在应力、载荷方面,有较明显的改善,在功率方面,相比之前,大大降低消耗量,既不会对石油井造成外力破快,也可以保障石油作业的安全度。

2.4配套技术的发展经验采油系统中的配套技术,主要是指采油技术中的各项部件和设备,在性能与应用上的密合度。我国在配套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不完善的发展状态,其多为组合或组装模式,我国受成本限制,并不能够完全实现技术配套,只能采用合理的替代方式,体现配套方面的技术难度[6]。国外在配套技术上,发展较为迅速,其比较关注配套技术在使用效率方面的表现形式,基于配套效率的要求,形成配套系统,实现配套技术的优化。近几年,我国比较认可国外配套技术中的监测系统,利用监测系统,实现采油技术的多方监控与测试,通过程序控制采油技术。

3采油技术的基本设备及管理意义

采油技术的发展,与基本设备的性能密不可分,同时基本设备的存在对采油技术,形成一定的评价意义。根据采油技术的实际发展,形成基本设备的有效管理,可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管理体系,体现石油工业的数字化状态,采油技术中的设备管理,具备多样化的意义[7]。首先是稳定石油产业的发展,石油产业属于主流经济,本身具有独特的性质,面临我国资源的动态变化,采油技术确实需要稳定的发展环境,既要保障采油技术的核心发展实质,又要提高采油技术的进程,因此,通过设备管理,在石油工业中创建优质的环境,保障采油技术的需求;第二提高采油技术发展的安全度,避免外在的硬件设备产生不确定的安全隐患,最重要的即是保障设备的安全性能和运行,石油工业中,设备的安全问题属于最高问题,其与采油技术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利用设备管理,提高采油技术的安全性质,能够在采油技术工作的过程中,维持安全环境。综上所述,不论是基本设备,还是管理意义,同属于采油技术发展的基础表现形式,在我国石油工业中,形成必要的评价形式,通过采油技术的发展分析,提高石油产业的经济能力,进而创造高价值的能源效率,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保障石油产业的社会效益。

4结束语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有关石油工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执行对象是石油工业企业,根据污染类型的不同,执法主体也会有所不同。我国石油工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执行主体一般包括了国家环保总局和地方各个层级的环境保护局。国家环保总局主要制定出环境保护的基本行业标准,并且对环境影响进行监督以及评价,制定出排污的收费标准等。国家海洋局以及其附属机构主要负责海洋中的石油勘探污染处理。国家渔政局以及其下属部门对石油的开发、炼制以及运输中造成各种渔业污染事故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勘探石油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污染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公安部门以及卫生部门负责管理。石油建设项目的规划以及实施中的各种环保问题由建设行政部门负责管理。石油工业企业对陆地的河流以及土地等污染由国家水利部门以及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管理。

二、完善石油工业环境法律法规的措施

(一)制定统一的陆地石油勘探环境保护法,组建联合执法部门在石油的勘探过程中,涉及到了多个过程,比如物探、测井、采油以及井下作业等,而且对于工艺技术的要求高。正是由于这一环节中涉及到的操作规程较多,而且各个过程工艺目的不同,所以会产生较大的污染。当前,我国已有统一的海上石油勘探环境保护法,但是针对陆地石油勘探开发的法律多是地方性法律,没有如果仅仅依靠地方性法规进行管理,势必会降低管的质量和效率,构建统一的陆地石油勘探环境保护法势在必行。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石油企业根据法律法规来约束自身的生产行为,同时也有利于执法部门的统一执法。其次,要理清各个执法部门的关系,提高环境监管质量。当石油工业发生环境污染时,受到污染的客体通常包括了多种,在污染陆地的同时也会污染水源以及植被等。所以在处理污染时,需要由多个部门共同执法。多部门执法一来提高了执法成本,同时多头执法降低了执法效率。最后,应当成立联合执法小组,由该小组来协调各个部门的执法关系,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共同执法。联合执法小组不仅要联合处理各种污染事故,同时还要联合监管,防患于未然,加强对石油企业日常经营的管理。

(二)协调外部控制与内部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当前,我国石油工业的主体是原有的三大石油集团合并而成。随着近些年来的改革推进,石油企业内部管理逐渐成熟,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坚持的行业标准已经与国际接轨,而且各项内部环境管理规定比较详细、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这种情况下,石油企业必须将内部环境管理与外部的法律控制相结合,使企业内部的管理符合国家的法律标准。由于石油企业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所以已经习惯内部管理,而政府部门在对石油企业进行监管时,由于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监管能力达不到石油行业的门槛,所以略显尴尬。这不仅要就石油企业自身要转变自身角色,主动接受地方各级环保部门的监管,同时也要求政府环境管理部门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可以引进专家团,提出具有技术性的意见,确保执法的科学性。石油属于一种特殊的资源,如果发生泄漏等事故,常常会引起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还会危及群众的安全。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必须制定出一定的紧急预案,当石油工业突发环保事故发生后,应当根据预案中的内容快速采取措施。在预案中,应当将企业、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责任明确规定出来,确保环保事故发生后能够降低损失。石油工业企业应当结合产品的特点以及生产环境特点,制定出针对性的预案,并且将预案上报到环境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地方政府必须对当地的石油工业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将石油工业的环保突发事件纳入到地方突发公共之间体系当中。

(三)鼓励群众参与,建设信息公开机制当前,环境权是公民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必须对公民的环境权进行必要的保护,而且尊重以及保护公民的环境权也成为了国际趋势,环境权也成为了人权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实现公众的环境权,必须要让群众参与到对环境的监管当中,公开环保信息。在石油工业环境保护方面,信息公开机制牵涉到三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分别是政府部门、石油工业企业以及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应当符合如下关系,石油工业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应当将相关的环保信息公开于社会公众,而政府部门与石油工业企业之间的环保信息时对流的。对于这三个不同的主体而言,石油工业企业的环境信息应当首先公开,在石油项目立项的过程当中,石油工业企业必须将真实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上报到相关的政府部门,同时将此信息对利益相关的公众进行公示。同时,石油工业企业必须将平常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进行公开展示,确保群众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及时掌握信息。其次是政府环境主管部门必须将信息公开,当有关政府环境部门掌握了关系到公众利益的环境信息后,应当及时将信息告知利益相关的公众,如果石油工业企业的项目对环境会产生重大影响,则应当采用听证会的方式来获取公众的建议。在公开信息的基础上确保群众的参与,这样能够避免权利寻租以及政府短视现象的发生,保证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然而在实际当中要想完全实现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石油工业企业作为大型企业,同时也是我国企业的引领者,应当主动承担这种责任,起到表率作用,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第7篇

保障人力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是开展工程审计的必要条件。

1.强化审计队伍建设,这是审计工作人力资源的保障如果没有专业人员审计人员,我们的工作就无法开展。专业审计人员履职的能力,又决定了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关系着内部审计形象,更关系着内部审计事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人员保障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油气田企业投资与基建工程类型繁多,专业性强,管理复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业务素质,不仅要掌握基建工程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拓宽知识领域,掌握企业内部预决算管理、生产工艺流程、企业管理、决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审计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选调懂得工程设计、概算、计划、工程施工管理、审计管理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工程审计岗位。这是辽河油田审计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其次,要强化后续教育和培训,鼓励审计人员取得岗位资格证书,为内审人员搭建培训教育、理论研究、经验交流、信息宣传的平台,着力提升内审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2.加强信息化建设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拓展、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增加,以及内部审计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效率化的要求的提出,单纯的传统手工审计作业是满足不了工作要求的。为此,不断加大信息化审计经费投入,研发了物资采购管理审计软件、审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建立审计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审计资源信息共享。信息齐全、便于查询,系统共享,留有痕迹。这一系统的使用,不仅为审计系统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而且满足二级审计机构及相关业务人员获取信息的需要,便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充分共享,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进一步适应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3.加大硬件投入正所谓“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做好油田内部的审计工作,近年来,油田公司不断投入重资,为审计部门增添了数码相机、摄像机、管线寻踪仪、测厚仪、混凝土回弹仪、激光测距仪、全占仪等审计现代化设备,使工作量的核实工作,更加简便、准确。在油田公司审计处设置两台大型服务器,满足审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外,油田公司还给审计工作配备工作用车,各二级单位在审计用车上也都给予保证,做到审计用车随用随到,满足了工程、合同、物资采购事前、事中及过程审计现场勘查、市场调查的工作需要。这些都是做好审计工作“物”的保障。

二、强化内部控制,规范审计行为

强化内部控制,规范审计行为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打铁还须自身硬”。审计工作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受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审计质量不过硬难以使被审计单位信服。因此,我们注重审计内部的控制和约束,不断增强审计人员的履职能力。我们制定了《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办法》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人员在工程、合同、物资采购、财务审计中违反程序、存在漏审和违规违纪等问题,都提出了严厉的处理方式。同时,对审计工作规定了时限要求。在处理具体业务方面:一是严格分工业务不交叉;二是分派工作量;三是实行业务内部主、副审配合制度。四是层层审查;五是轮岗回避制度;六是复审制度,及外聘中介审查制度。通过审计人员行为规范性制度建设,有效地增强审计人员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第8篇

石油化工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内控的需要,是实现企业完善管理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石油化工企业应该实行税收筹划。合理税收筹划能够维持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增强企业活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税收筹划能够综合考虑企业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内部环境和金融环境,增加投资的灵活性。税收筹划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善财务管理体系。石油化工企业的管理包括“人的管理”和“物的管理”,税收筹划能够改善资金流。税收筹划需要高素质人才,无形之中促进了“人的管理”,税收筹划促进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强化财务和资产管理,做到开源节流,加强对现金流控制,完善财务管理体系。石油化工税收筹划是企业外部控制的必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石油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的税收政策是不断修订、补充、完善的,所以为了减少纳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应该对税收进行税收筹划。强大的竞争压力促使石油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只有适应了市场需求,做好税收工作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有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改善企业财务管理。此外,税收制度的完善需要石油企业对税收筹划做出大胆尝试。

二、石油化工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税收筹划和经济体制密不可分,税收按照企业调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我国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目前应缴纳的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关税、印花税、石油特别收益金、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石油化工企业税收筹划制度,但是在还有纳税筹划认识不足、组织结构缺乏、忽视筹划的积极作用、筹划人才匮乏等问题。

三、石油化工企业税收筹划策略的选择

石油化工企业税收筹划要实现两个目标:基本目标和最终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是合法合理纳税,最终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企业税负最低、涉税风险最小、时间价值最大、经济利益最大等等。税收筹资要从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等四个方面进行。

(一)石油企业国内经营活动的纳税筹划策略国内石油企业的筹资方式有三种:债权性筹资、权益性筹资及其他筹资,企业通过自我积累、内部集资和向社会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权益性筹资,也可以向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及企业借款、发行债券、集团内关联借款等债权性筹资。纳税筹划渠道的选择应该站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石油企业的投资纳税筹划要以“走出去”为战略出发点,重点放在内部组织形式分公司或子公司选择的筹划上面,分公司不能单独纳税,也不能单独享受税收减、免、退等优惠权利。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的空间大,但是间接投资考虑因素较少。筹资、投资效益是在经营阶段获得的,这一阶段包括采购、生产和销售,其中采购环节的纳税筹划在付款之前,取得对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接受托收承付或采取赊销和分期付款方式,加快专用发票流动速度。存货计价的纳税筹划首先应该选择明确的存货计价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等,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利润分配的纳税筹划包括利润总额的纳税筹划、股利分配的纳税筹划,其中利润总额的纳税筹划要在不违背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尽量减轻税收支出,获得更多的净利润。股利分配的纳税筹划要最大程度降低股东税负,保障股东收益最大化的同时,降低企业税负或延迟纳税。

(二)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纳税筹划策略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活动中的筹资纳税筹划可以利用跨国资本弱化筹划,逐步形成“一个全面、三个集中”财务管理制度,合理设计资本组成结构,杜绝无限制提高债权性筹资比重。组建国际金融公司,提供间接借款,减轻预提税负。投资纳税筹划除了要考虑原料供应、劳动力供给、基础设施、政治、经济等因素外,还应该选择优惠多并签订税收优惠协定的国家投资,多角度考虑选择投资组织形式。生产经营的纳税筹划可以通过专业定价筹划做好纳税筹划工作,比如利用内部交易采取转移定价。或者通过跨国子公司之间以调低的价格交易,减少缴纳关税的基数。跨国服务费用分摊筹划可以讲成本费用中海外分支机构利益相关的应由分支机构承担,增加海外分支机构的税前扣除,跨国经营薪酬筹划可以通过合理发放酬金来帮助员工避税,合理安排海外项目相关雇员不同时点的奖金分摊数额,保证员工可以获得更高的净收益。他国雇佣管理筹划应该结合他国实际情况,找出可利用的纳税筹划空间,在保证员工雇佣的同时降低企业税负。利润分配的纳税筹划主要通过股息预提税税率、利润汇回时间、分配方式等的选择进行筹划,套用国际税收协定,延时汇回股利时间,以商品代替股利支付,避免母公司和子公司双重征税的风险。

四、结束语